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派出了大量扶贫干部进行一对一扶贫。成都市双流县的骨科医生王良红便是其中一名,在来到成都贫困县巴塘县的三年来,她每天接待病人不下15人,闲暇时还会入户诊治,为当地老人送上自掏腰包买来的药品…而自己孩子生病,却无法在身边照料…

高海拔翻山越岭6小时,援藏干部面临驻村扶贫工作的大考验。

赖琳琳是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扶贫巴塘县的一名扶贫干部。今天,他要赶去波戈西村,担任这个村的“第一书记”。

波戈西村位于巴塘县边远山区,地处川西高寒地带,大多数山的海拔都在米以上,一年中有7个月的时间都覆盖着冰雪

进村唯一的通道是一条羊肠小路,队伍一行只能一会儿靠骑马穿行,一会儿又徒步跋涉。蜿蜒曲折的山路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一不小心就有失足滑落的危险。

3个多小时过去了,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程。在体力透支和高原反应的双重折磨下,赖琳琳和《经济半小时》记者都早已气喘吁吁,但是距离波戈西村,还有两座山要翻越,其中一座海拔超过了米。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地方海拔有多高啊?

赖琳琳:这个地方估计有(米)左右。下去大概需要接近两个小时。

其实这条路,赖琳琳在之前一年半在巴塘县政府挂职期间已经走过了好几次,艰辛程度他自然十分清楚,可就在一天前,全家人在成都家里给他送行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对此只字未提。

这一天是元宵节,赖琳琳和家人吃了临行前的最后一顿晚餐。

每次离别前,赖琳琳5岁的女儿总是会变得格外黏人,舍不得爸爸走

《经济半小时》记者:舍得爸爸走吗?

赖琳琳女儿:舍不得。送给爸爸。

赖琳琳:送给爸爸的,送给我干什么。

女儿:送给你,你想我的时候我就送给你。

去年一年,他先后跑了巴塘17个乡镇调研走访,行程公里,皮肤晒得黝黑发亮。而接下来半年驻村扶贫的工作,成为他两年工作的最大考验。

波戈西村距离县城公里,不通路,绝大多数的生活物资都要靠人背马驮,这是千百年来困扰波戈西村发展的最大难题

偏僻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村民带来的是闭塞和贫穷。目前山上还住着49户藏族农牧民,有74人都是依靠农村低保生活的特困扶贫对象。全村虽然有耕地余亩,但由于海拔太高,只能种些青稞和土豆,而且收成很低,还不够基本的口粮。无奈之下,村民们只能靠山吃山,5月份上山去挖虫草,7月份到树林里捡些松茸。但由于交通不便,来村里收购的客商很少,辛苦采来的山货根本卖不出价钱,脱贫致富的梦想依然很遥远。

去年下来调研的时候,赖琳琳就听说,村里已经开始修路,可是今天来接赖琳琳和《经济半小时》记者的村干部却告知,这条由成都市双流县出资万修建的通村公路,已经修成了20公里,却卡在了最后9公里。

这条通村道路会经过隔壁洛毕村的地盘,占用洛毕村村民挖虫草的山头,于是两村僵持不下,工程也就停滞下来。眼下,虽然人还没抵达村里,赖琳琳的眉头已经紧锁起来。

下午六点半,太阳快下山了,赖琳琳终于走到了波戈西村口。

虽然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见到村民们,赖琳琳还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作为村里来的第一个驻村扶贫干部,赖琳琳没有宿舍,只能寄宿在村长家。

走进这个号称全村条件最好的“波戈西大酒店”,《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其实这里还是人畜混住的木头房,一层是牲口,二三层人居,上下楼全得靠手电照明。

三楼的小屋就是赖琳琳的“宿舍”了。屋里没有灯,铺床也得用手电筒照着

赖琳琳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之前他来过这个村两次,第一次来的时候,村里漆黑一片,一点电都没有。最近,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陆续配上了太阳能板,总算有了光亮。可是眼下修路的事还是没有进展,这让他很是着急,没有路,什么都不方便,道路通则百业兴,他决定明天天一亮,就亲自跑一趟洛毕村。

波戈西村不通自来水,吃水需要从两公里外的地方背。赖琳琳为了不给村民增添负担,就用湿纸巾擦脸

简单的洗漱后,赖琳琳也顾不上吃东西,就着急忙慌地往洛毕村赶。

洛毕村的村干部望着这个不请自来的年轻人,很是惊讶。

四川省成都市扶贫干部赖琳琳:我叫赖琳琳,是双流县派过来的援藏干部。现在组织上把我派到波戈西村去当第一书记。今天来,主要是为了我们那个波戈西通村公路的事情,专门来找大家商议一下,协调一下。麻烦书记帮忙翻译一下。

一听说是修路的事,洛毕村村干部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

洛毕村村干部翁扎:波戈西村的通村公路需要经过洛毕村采挖虫草、松茸、青岗叶子的重要资源地,所以村民们很担心,修建公路会严重影响我们村的收入,洛毕村的态度早在赖琳琳的意料之中,但他并不气馁,也没有着急劝说,而是和村干部们聊起了洛毕村的虫草、松茸资源。

赖琳琳:洛毕村也有虫草资源跟松茸资源在这个上面,到时这个路修通了以后,肯定对你们也比较方便嘛。

在赖琳琳“共同发展,多赢互利”的劝说下,洛毕村村干部终于松了口

洛毕村村干部:我们会去做村民的工作。(但)我们村没什么做工的条件,希望能够由波戈西村自行修建。

虽然不愿共同出力,但洛毕村村干部的态度还是让赖琳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回到波戈西村已是下午。赖琳琳顾不上休息,立刻召集村民开会。他想趁热打铁,动员大家赶紧行动起来。

赖琳琳:我已经到洛毕村村支书家里面,把这个问题,跟他两个进行了沟通、协商。现在就需要大家,我们一起,我们在雪化的时候,主动投工投劳,从家门口,把这个道路修出去。

这时,一个村民举起了手。

他叫邓珠,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他表示,自己的情况实在困难,没办法参与劳动。邓珠这一带头,更多人跟着举起手来。

赖琳琳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赖琳琳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比起修路,村民们更大的希望寄托在直接搬出这座大山上。就在几个月前,双流县援藏干部分两次到波戈西村进行扶贫摸底调研,将这里的移民搬迁安置计划纳入了《十三五期间双流对口帮扶巴塘县规划》中,拟投入万元,在年前将山上的49户村民集中搬迁至巴塘县夏邛镇。

赖琳琳:我们这个村有搬迁的计划,但是估计要花个几年时间才能搬迁完,目前这个老百姓外出到县城,全部都要靠这条路,如果修通了的话,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方便。

赖琳琳清楚,搬迁是项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觉得,眼下得想个法子,让村民们脚踏实地地修路迈向脱贫致富路。他决定把搬迁资金上遇到的难题,和村民们交个底。因为根据规划投入的万,分到每户头上,也只有20万元,而要实现搬迁,这些钱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村民们自筹一部分资金。而山上这49户村民,大多数都是贫困户,短时间内很难凑到搬迁费用。

动员工作进展缓慢,但赖琳琳始终没有放弃。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大家终于被赖琳琳的耐心和他描述的美好前景所打动。

从搬迁资金的难度到通村公路的重要性以及未来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赖琳琳一条一条耐心地给大家说明

会后,赖琳琳还是不放心,决定再到刚刚反对声最大的村民——邓珠家做工作。邓珠家是精准扶贫建卡户,房子早已年久失修,外墙开裂,靠屋外三根木头桩子撑着,随时都有可能坍塌。这张桌子是屋内唯一的一个家具,房顶缺了一块木头也无人修补,垃圾散落了一地。

邓珠的妻子3个月前死于产后大出血。由于不通路,波戈西村的产妇只能在家生产,得不到任何医疗保障,生死由命。赖琳琳希望村干部帮忙告诉邓珠,只有路通了,就医才不会是件难事。

邓珠:需要投劳力的话你们放心,我会努力完成。我的困难,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帮忙,非常感谢。

过去,波戈西村没有一所学校,没条件到山下上学的孩子便得不到任何教育机会,现在学校里已经有了22个学生

从邓珠家出来,赖琳琳经过了村小学,这个木头砌成的新学校是年双流县投资30万元刚刚建成的。现在学校里已经有了22个学生,他们最小的6岁,最大的15岁,都坐在这个教室里学习着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在这个偏僻的大山里,这些学生就是这个村子的明天、未来的希望

赖琳琳在自己的第一篇扶贫日记里写道:“今年我必须要将通村道路修好,结束波戈西村不通路的历史;其次要做好搬迁动员和选址、开工等工作。”

成都10区县对口支援甘孜,重“输血”更重“造血”

作为巴塘县地理位置最为偏远的村庄之一,波戈西村是扶贫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自年开始,成都市对口甘孜州已经有个项目上马,其中不乏成功的村级搬迁安置项目。就在和波戈西村直线距离公里远的苏哇龙乡王大龙村,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格松是王大龙村的村民,一家老小6口人,年从大山里搬了出来,入驻了王大龙新村。

王大龙村的户村民过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老式的土坯藏房里,人畜混住。

如今,这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双流开始援建王大龙村,每户给予2万元补贴,用于旧屋改建和35户住在山上的村民的搬迁工作。

现在,村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修起了红瓦白墙的新式藏房,房屋风格统一、分布错落有致;屋内装饰精致美观,厨房、厕所、卧室、客厅,功能空间区分合理。

年,双流开始援建王大龙村,每户给予2万元补贴,用于旧屋改建和35户住在山上的村民的搬迁工作

不仅如此,双流县还投入了70万元,用于王大龙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现在,所有居民家里都有自来水,饮水种菜都很方便。

四川省成都市扶贫干部杨金福:我们把这个输血式的援建变为造血式援建。发展产业,主要是针对这边巴塘县短缺的一些产品。

这片每亩搭建成本元的塑料大棚就是双流县为当地农业带来的新技术,农民可以种的作物品类丰富了、产量也增多了

在双流县扶贫干部的带动下,王大龙村的人均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了年的元。

成都支援甘孜州的这10个县分布在甘孜州的西北、西南,距离成都最近的有公里,最远的有上千公里。从年开始这10个县都成了成都的“亲戚”,在成都的支持下,这十个“穷兄弟”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除了直接发展经济,成都市还从教育卫生系统派出了名专业人才提高这十个县卫生医疗水平。

王良红是成都市双流县的一名医生。年她作为骨科医医院工作,转眼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在高原上,骨科疾病一直是个顽疾,会直接导致患者劳动力的丧失,因病痛而致贫。年,中医骨科建立前,巴塘县的许多患者只能去公里外的康定,甚至是公里外的成都看病。费用高昂,还要承受路上的艰辛和病痛折磨。

四川省甘孜藏族医院副院长罗毅:自从建了这中医骨伤科之后,极大地缓解了老百姓的这种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椎间盘突出的一个疾病的话,至少可以给一个患者节约1万多元。

对病人耐心的付出让王良红在巴塘的三年时间里,和病人之间积累起了良好的感情

这位患者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王大夫不仅医术精湛,对待病人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医院工作以来,王良红每天要接待的病人不下15人。除了看病,她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使命——为当地培养医生。李清平和友珍现在都是王良红的学生。为了让两个徒弟能早日独当一面,王良红在工作时,将他们盯得非常紧,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面。

四川省成都市扶贫干部甘孜藏族医院医生王良红:肯定着急,都说输血不如造血,如果我们走了,他们没掌握到技术和理论的话,病人来看病他们就不会,这样病人就会很失望。

忙了一天,终于送走了所有的病人,王良红赶紧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儿子的消息。王良红的儿子今年21岁,在距离巴塘县公里的泸州工作。儿子从小就体弱多病,前一天晚上打来电话,说是在野外工作得了重感冒。孩子生病,妈妈急在心上,却不能在身边照料,只能发个短信,指导儿子用药。发完信息,王良红并不着急回家。虽然忙了一整天,但是她还要去年纪较大、腿脚不灵便的患者家里看看。

闲暇时,王良红时不时会入户诊治,为老年人量血压、普及保健知识、甚至送上自掏腰包买来的药品

王良红:到了牧民家里面的时候,才觉得他们对医疗的需求和渴求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他们有些牧区没有电,没有水,90%的人都没有文化,对自己的医疗那种保健意识几乎没有,好像就听天由命,靠算命、打卦这些,通过我们的宣教、宣传,现在有很多人有这种意识,医院来看病,来咨询。

面对患者时,王良红总是笑脸相迎、无微不至;回到家,她又变成了一个惦念儿子的母亲。

四川省成都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军:自年以来,我市已选派援藏干部人才人,目前在援干部人,今年还将选派名左右干部人才赴藏区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何向中:到去年底,我们成都市共落实到位援助资金是11个亿,撬动社会资金20多个亿投资产业项目,下一步我们要勇于担当首位城市的重任,继续在资金、项目、人才、智力援助等方面加力加劲,尤其是做好精准帮扶、精准扶贫脱贫这篇文章。

半小时观察:创新扶贫方式,建立对口机制

GDP全国排名第六的四川,既有经济总量早已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会成都,也有在贫困线下挣扎的藏区老百姓。充分发挥省会的带动作用,创新扶贫方式,建立对口机制,对症下药,是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的关键。而在大力开展对口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引导当地群众树立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你会喜欢

?两会透露6大政策信号!买不买房都要看...

?帮帮果农:万斤梨滞销!20块钱一箱你要不要?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经济半小时》编导:王梓陈艳波白羽

本文编辑:姜美羊

希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致敬白衣天使!↓↓↓欢迎分享和点赞哦~









































儿童白癜风能治好吗
哪里治疗白癜风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zx.com/cdys/11107.html